国庆假期即将到来,出游、购物都将迎来一个高峰。商家也趁机推出各类优惠、促销活动。消费者常常抵挡不住各类促销活动的诱惑,屡屡中招。
现象一:虚假承诺
吕女士于2018年9月在市区黄河路某美容SPA会所促销活动中办了卡,价值3200多元。办卡时商家承诺办了卡后消费无次数限制,之后吕女士也陆续消费了三次。但从今年2月起,吕女士每次打电话预约,商家都以顾客太多,安排不上为由推脱,迄今为止再也没有消费。吕女士认为商家服务不好,要求退卡。后经市12315热线协调,如愿退了卡。
现象二:特价商品不三包
最近,李先生在一商场花256元以6折的价格购买了一双某品牌皮鞋,没想到穿了不到一个星期,鞋底就出现断裂。于是李先生到商场要求调换,商场答复他特价商品不享受三包服务。李先生多次与商家交涉无果。无奈之下,李先生将商家投诉到市12315热线。12315工作人员指出,特价商品不是处理品,商家应当承担特价商品的三包责任。最终,商场为李先生办理了退货。
现象三:名为抽奖,实为促销
在一些商场柜台或超市门口,常有凭小票可免费抽奖的提示。这些活动以提供商场、超市购物小票作为抽奖条件,非常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商场、超市在举办活动。如果消费者参与抽奖,多半会中“大奖”,但所谓的“大奖”常常还要以二折的价格购买虚标了高价的商品。因此,不要被“中奖”的喜悦冲昏头脑,要看看奖品是否物有所值,切勿掉进中奖陷阱,防止免费抽奖,却付费买奖品。
现象四:参与“满赠”活动陷入“买返买”怪圈
“购物满100元赠50元券”,相信不少消费者都会在商场遇到这样的好事。商家在搞优惠?非也。其实,赠券与商品直接打折不一样,受赠的购物券往往是被限定了条件的,有的返券消费不在同一楼层,或者由于购物和返券各有程序,致使消费者在商场内往返奔波、循环购物,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只允许在该商场、特定的品牌专柜和特定的时间段内消费。这样就使消费者跳进“买、返、买”的怪圈,要么选购了很多根本就不需要的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么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返券,这样,就得不到购物的优惠了。
为引导广大消费者科学理性文明消费,濮阳市市场监管局12315热线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诸多的诱惑时,应理性消费、按需消费、货比三家,避免因贪图优惠而盲目购物,从而掉进商家的精心设计的“美丽陷阱”。
一是要按需消费,避免造成浪费;二是要仔细比较商品、服务的价格、售后等,使自己的消费实现高质量、有保障,努力实现品质消费;三是要注意保留消费凭证,如发票、收据、小票、三包卡、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