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席卷各个生活场景的当下,支付手段越来越便捷,拿出手机,扫一扫,交易就能轻松搞定。然而,网络支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危机。
案例一:华龙区的王女士收到一个“退款提醒”的短信,称在淘宝店买的宝贝多收钱了,微信关注XX,给您退3元。王女士就关注了该微信号,也顺利得到3元钱。之后该微信号主动跟王女士联系,称在微信上支付购物更划算,要比淘宝上便宜。王女士轻易相信了对方的话,在微信上支付了钱款后,对方却把她拉黑。
案例二:市区沈女士一次在家中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时,看到一家不错的网店,选中了几件衣服后,与店家联系付款发货,原本就是支付完成后收到货物、再确认付款的流程,不料却发生了变数。店家告诉沈女士,由于店铺最近刚刚重新改版,换了收款账户,以前的账户暂时无法收到钱,希望沈女士能直接通过扫他们发来的二维码付款,还答应给沈女士优惠,沈女士一听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答应了,随即扫码付款2001.5元。
第二天,沈女士发现迟迟未收到店家发货的消息,以为是店家忘了,就通过网站留言,但过了很久都没人回复。沈女士在店铺页面找到店家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发现无人接听,之后再次拨打发现竟已被对方拉黑,她这才明白自己是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市12315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个案例中消费者没有按照安全的支付流程付款是导致受骗的直接原因。在网购过程中,正规的网购平台原本会有“收到货物再确认付款”的交易担保机制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然而,若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取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一旦消费者绕开网购平台的安全支付方式,钱款将直接进入不法商户账户中,原本的保护机制就会失效。
市12315热线提醒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网购付款别绕过安全支付流程,防止落入形形色色的非正常支付陷阱。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如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